“视-听-嗅-味-触”五感写作法
作者:Ashida
所谓五感,无非就是眼耳鼻舌身,视觉、听觉、嗅觉、味觉、触觉。写作要是能把这五样都调动起来,写出来的东西准保活泛。用眼睛看、耳朵听、鼻子闻、舌头尝、皮肤摸,把这些身体的“小雷达”全打开,让文字变得跟电影似的,有画面、有声音、有味道。
你可能会说:“这不就是写作文时候老师说的'观察细节’吗?”对喽。关键是要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。眼睛看到的颜色、耳朵听到的声音、鼻子闻到的气味、舌头尝到的味道、皮肤摸到的感觉,都是写作的宝藏。
总之,这些方法,不用一下子全学会,先挑几种常用的练,比如视觉的颜色、听觉的拟声词、味觉的酸甜苦辣,慢慢用熟了,再学其他的。写作这事儿,没别的巧,就是多练,多观察,把五感打开,生活里的点点滴滴都能写成好东西。大白话也能写出真情实感,关键是让读者能通过你的文字,看到、听到、闻到、尝到、摸到你写的世界,那就成了。
一、先从视觉说起,眼睛能捕捉的细节太多了
1.写颜色的浓淡变化。
同一种颜色,深浅不一样感觉也差远了。比如红,有像鲜血的浓红,有像桃花的淡粉红。注意别瞎用,得看物件本身。仿写建议:找段写晚霞的文字,模仿它怎么写颜色从橘红变紫红的。文:刚摘的草莓,尖上红得发紫,往下慢慢浅成粉红,蒂那儿还带着点白,像小姑娘害羞的脸蛋,红一阵白一阵。
2.写颜色的对比碰撞。
两种颜色放一起,能撞出火花。比如绿叶子配红花儿,黑夜空配白月亮。注意别让颜色打架,得看着舒服。仿写建议:观察菜市场的摊位,红的番茄绿的黄瓜怎么摆的,学着写。文:院子里的篱笆,爬满了紫喇叭花,旁边种着几株向日葵,黄灿灿的花盘对着紫花儿,像俩好朋友挤着说话。
3.写形状的动态变形。
有的东西看着是圆的,动起来可能变样。比如肥皂泡在空中飘,一会儿圆一会儿扁。注意捕捉瞬间的变化。仿写建议:看孩子吹泡泡,模仿写泡泡的形状变化。文:面团在妈妈手里转,开始是个圆疙瘩,擀着擀着就成了扁片,边缘还不整齐,像被狗啃过似的。
4.写光影的时间轨迹。
早上的阳光和中午的不一样,影子也跟着变。比如早上影子长,中午影子短。注意结合时间点写。仿写建议:从早到晚观察同一棵树的影子,写下来。文:早上太阳刚出来,电线杆的影子拉得老长,快到马路对面了;中午太阳当头,影子缩成一小团,就在脚底下;傍晚影子又拉长了,歪歪扭扭的,像个醉汉。
5.写动静的交替节奏。
先静后动,或者先动后静,有节奏感。比如湖面先平静,扔个石子就起波纹。注意别太突兀,过渡要自然。仿写建议:写一段下雨的过程,从刚开始的几滴到下大再到停。文:起初屋檐下就一滴两滴雨,啪嗒,隔半天一下;后来变成线,哗啦啦往下淌;突然一阵风过,雨停了,就剩屋檐还在滴答滴答往下掉水。
6.写远近的层次感。
远的模糊,近的清楚,一层一层的。比如远山、近树、脚下的草。注意别把远的写得比近的还清楚。仿写建议:站在楼顶往下看,写看到的三层东西。文:站在六楼阳台,远处的高楼像积木,模模糊糊;近处的屋顶上,瓦片一片挨一片,看得清纹路;楼下的花盆里,月季花开得正艳,花瓣上的水珠都亮闪闪的。
7.写细节的象征意义。
一个小细节能代表啥,比如补丁代表节俭。注意别牵强,得自然。仿写建议:找件老物件,从细节写它的故事。文:爷爷的烟袋锅,铜嘴儿磨得发亮,杆儿上有个小裂纹,用铜丝缠着,那铜丝都长了绿锈,一看就用了几十年。
8.写数量的疏密分布。
东西多的时候,有的挤有的疏。比如星星,有的地方密有的地方稀。注意别只说“很多”,得写出分布样儿。仿写建议:看麦田里的杂草,写它们的疏密。文:地里的玉米苗长得整整齐齐,就边上稀稀拉拉长了几棵狗尾草,风一吹,狗尾巴摇得比玉米叶还欢。
9.写整体的氛围色调。
整个场景是暖色调还是冷色调,比如秋天多是金黄暖色调,冬天多是灰白冷色调。注意色调要统一,别暖里突然冒个冷色。仿写建议:写黄昏的街道,突出暖色调。文:傍晚的胡同,夕阳把墙染成了橘黄色,自行车靠在墙上,影子也是黄的,连空气都带着点暖烘烘的黄。
10.写物体的质感光泽。
光线下物体的反光、质感,比如玻璃亮,木头哑光。注意结合光线写。仿写建议:写不同材质的杯子在阳光下的样子。文:玻璃杯装着水,太阳一照,亮得晃眼,还折射出一道光;陶瓷杯就不反光,哑光的白,摸着也厚实。
二、接下来是听觉,声音能让场景活起来
1.写声音的方向来源。
声音从左边来还是右边来,高处还是低处。注意别写反了。仿写建议:闭着眼听家里的声音,写声音从哪儿来。文:厨房传来“哐当”一声,是妈妈碰掉了勺子;窗外“叽叽喳喳”,是麻雀落在了树上;楼上传来“咚咚”响,准是楼上小孩在跑。
2.写声音的持续变化。
声音从有到无,从大到小。比如汽车从远到近再远去。注意写出渐变过程。仿写建议:写救护车开过的声音变化。文:远处传来“呜哇——呜哇——”的声音,越来越近,越来越响,震得窗户都颤;过了一会儿,声音又慢慢小了,越来越远,最后听不见了。
3.写声音的情绪色彩。
声音能听出高兴、生气、难过。比如小孩的笑声是开心的,哭声是难过的。注意结合场景判断情绪。仿写建议:写一段吵架的声音,突出愤怒。文:隔壁两口子又吵起来了,男的声音粗声粗气,像打雷;女的声音尖溜溜的,带着哭腔,听着就急人。
4.写声音的混合层次。
多种声音混在一起,有主有次。比如集市上,叫卖声是主,脚步声是次。注意别写成一锅粥,得分出主次。仿写建议:写菜市场的声音,找出最突出的三种。文:菜市场里,卖鱼的在喊“新鲜的鲫鱼嘞”,这是最响的;中间夹杂着“多少钱一斤”的问话;脚底下是踩水的“扑哧”声,乱糟糟的却热闹。
5.写声音的联想延伸。
听到一种声音想到别的。比如听到蝉鸣想到夏天。注意联想得合理。仿写建议:听到雨声,想想能联想到啥。文:窗外下雨,噼里啪啦打在玻璃上,听着这声儿,就想起小时候在屋里踩水,也是这么“啪嗒啪嗒”的。
6.写声音的有无对比。
先安静,突然有声;或者先吵,突然安静。比如课堂上老师突然停住讲课。注意突出对比的效果。仿写建议:写自习课的场景,从安静到有声音再到安静。文:自习课上,只能听见笔尖划过纸的“沙沙”声;突然“咚”一声,有人掉了笔,全班都抬头;捡起来后,又恢复了原来的安静,连呼吸声都听得见。
7.写拟声词的生动搭配。
不同的声音用不同的拟声词,比如狗叫“汪汪”,猫叫“喵喵”。注意拟声词要准确。仿写建议:给常见的五种声音配上拟声词写出来。文:小狗追着自己尾巴,“汪汪”叫;小猫趴在炕头,“呼噜呼噜”睡;水壶开了,“呜呜”响;门被风吹得“吱呀”动;奶奶用缝纫机,“哒哒哒”忙个不停。
8.写声音的节奏快慢。
有的声音快,有的慢,比如快板快,打更慢。注意抓住节奏特点。仿写建议:写敲木鱼和打鼓的不同节奏。文:庙里的木鱼,“笃、笃、笃”,一下一下,慢腾腾的;过年的鼓,“咚咚锵、咚咚锵”,快得让人心里发慌。
9.写声音的远近衰减。
声音离得远就弱,近就强。比如远处的鞭炮声闷闷的,近处的脆脆的。注意写出衰减的过程。仿写建议:写放烟花的声音,从近到远。文:头顶上炸开个烟花,“嘭”的一声,震得耳朵嗡嗡响;远处又炸一个,声音闷闷的,像从地底下传出来的“咚”。
10.写安静中的细微声。
特别安静时,能听到平时听不到的声。比如手表的滴答声。注意别写得太玄乎。仿写建议:深夜躺在床上,写能听到的三种细微声音。文:夜里太静了,能听到自己的心跳,“咚咚、咚咚”;窗外有虫子在叫,“唧唧”,很小声;床头柜上的闹钟,“滴答、滴答”,走得清清楚楚。
三、再来说嗅觉,气味这东西最能勾回忆
1.写气味的季节特征。
不同季节有不同的味,春天青草味,秋天桂花香。注意结合季节写。仿写建议:写四个季节的代表性气味。文:春天的风里带点青草芽的腥气;夏天的雨过有泥土的潮味;秋天的傍晚飘着桂花香;冬天的煤炉有股呛人的烟味。
2.写气味的空间分布。
一个地方不同角落味不一样,比如厨房有油烟味,卧室有香水味。注意区分不同空间的味。仿写建议:写自己家三个房间的不同气味。文:厨房的柜子里,酱油味混着醋味;我的房间,书堆里有股油墨味;爸妈的房间,衣柜里飘出点樟脑丸的味。
3.写气味的浓淡渐变。
气味从浓到淡,比如刚喷的香水味浓,过会儿就淡了。注意写出渐变的过程。仿写建议:写刚打开香水瓶到半小时后的气味变化。文:刚拧开香水瓶,香味“扑”地一下涌出来,浓得有点冲;过了一会儿,味散了,淡淡的,像藏在空气里似的。
4.写气味的情绪关联。
气味能让人高兴或难受,比如喜欢的饭菜香让人开心,垃圾味让人恶心。注意结合自己的感受写。仿写建议:写两种让你有不同情绪的气味。文:闻到妈妈做的红烧肉味,心里就暖暖的,踏实;闻到公共厕所的味,立马皱眉头,想赶紧躲开。
5.写气味的新旧对比。
新东西和旧东西味不一样,新书油墨味,旧书霉味。注意结合物品的新旧程度。仿写建议:写一本新书和一本旧书的气味对比。文:新书翻开,一股新鲜的油墨味,清清爽爽;那本爷爷的旧书,纸都黄了,闻着有点潮,还有点说不清的旧味,像老房子的味道。
6.写气味的混合冲突。
两种味混一起不好闻,比如香水混汗味。注意写出冲突感。仿写建议:写两种不搭的气味混在一起的感觉。文:公交车上,有人喷了很浓的香水,又混着汗味,两种味搅在一起,闻着特别别扭,让人头晕。
7.写气味的记忆触发。
一种味突然让人想起过去的事,比如烤红薯味想起小时候。注意记忆要和气味相关。仿写建议:写一种能让你想起往事的气味。文:巷口飘来烤红薯的味,甜甜的,混着焦皮味,一下子就想起小时候,爷爷总在冬天给我买,揣在怀里暖乎乎的。
8.写气味的虚实交错。
有时候好像闻到味,其实没有,比如看美食图片好像闻到香味。注意区分真实和想象的味。文:翻着菜谱上的烤鸭图片,油光锃亮的,好像鼻子里就钻进一股烤鸭的香味,咽了咽口水,才发现是想出来的。
9.写气味的时间印记。
老物件的味带着时间感,比如老家具的木头味。注意写出时间的厚重感。仿写建议:写一件老物件的气味,突出年代感。文:奶奶的樟木箱,几十年了,打开盖子,一股木头味混着樟脑味,那味不冲,慢慢悠悠的,像奶奶讲的老故事。
10.写气味的有无转换。
从有味到无味,或者相反,比如走进厕所从无味到有味。注意写出转换的瞬间。仿写建议:写走进花店再出来的气味变化。文:刚进花店,各种花香涌过来,浓得化不开;在里面待了会儿,好像闻不到了;出来一吸新鲜空气,才发现刚才那股香没了,鼻子里空空的。
四、接下来是味觉,吃的喝的都靠它
1.写味道的温度关联。
热的和冷的同一种味感觉不一样,热汤的鲜和冷汤的鲜。注意结合温度写。仿写建议:写热牛奶和冷牛奶的不同味道。文:热牛奶喝下去,奶香混着暖意,从嗓子一直暖到肚子;冰牛奶呢,凉丝丝的,奶味好像更浓点,甜丝丝的。
2.写味道的质地影响。
食物的软硬影响味的感受,比如硬糖和软糖的甜。注意结合食物的质地写。文:硬糖含在嘴里,甜味慢慢渗出来,一点一点的;软糖一咬,甜汁“滋”地一下出来,浓得很。
3.写味道的层次变化。
一口下去,味会变,比如先苦后甜的巧克力。注意捕捉味道的变化节点。仿写建议:写吃一颗话梅的味道变化。文:刚咬话梅,酸得牙都倒了,赶紧眯眼睛;含一会儿,酸劲过了,慢慢透出点甜,还有点咸,越含越有味道。
4.写味道的地域特色。
不同地方的味不一样,四川菜辣,广东菜鲜。注意突出地域特点。仿写建议:写两种不同地方菜的代表性味道。文:重庆火锅的辣,是直冲冲的,从舌头辣到嗓子;广东的老火汤,鲜得很柔和,喝下去嘴里润润的。
5.写味道的记忆载体。
一种味道记住一个人或事,比如妈妈做的面条味。注意味道和记忆的关联。仿写建议:写一种让你想起某个人的味道。文:食堂的西红柿鸡蛋面,和我妈做的一个味,酸中带甜,汤稠稠的,一吃就想起小时候生病,妈总给我做这个。
6.写味道的浓淡平衡。
味太浓或太淡都不好,比如咸淡刚好的菜。注意写出平衡的舒服感。仿写建议:写一道咸淡适中的家常菜。文:奶奶炒的青菜,盐放得不多不少,既有青菜的清甜味,又有盐的鲜,多一口盐就咸,少一口就寡淡,刚好。
7.写味道的意外惊喜。
没想到的好吃,比如看着普通的小吃。注意突出“意外”感。仿写建议:写一次吃到意外好吃的东西的感受。文:路边摊的烤冷面,看着黑乎乎的,咬一口,鸡蛋的香混着酱的甜辣,还有洋葱的冲,没想到这么好吃,越吃越想吃。
8.写味道的季节限定。
不同季节吃的味不一样,夏天的冰甜,冬天的热辣。注意结合季节写。文:夏天吃冰西瓜,甜得带着凉,咬一口,汁水顺着下巴流,痛快;冬天吃火锅,辣得冒汗,喝口冰啤酒,冰火两重天,过瘾。
9.写味道的视觉联想。
看到食物的样子联想到味道,比如红辣椒想到辣。注意联想的合理性。仿写建议:写看到一盘菜,联想到它的味道。文:盘子里的小龙虾红彤彤的,裹着红油,还撒着辣椒籽,看着就觉得辣,口水都出来了,好像已经尝到那麻辣味了。
10.写味道的余味留存。
吃完后嘴里还留着的味,比如蒜的臭味,茶香的回甘。注意写出余味的持续时间。仿写建议:写吃完大蒜和喝完好茶后的不同余味。文:吃了瓣大蒜,半天嘴里都有股冲味,说话都想捂着嘴;喝杯好茶,咽下去,嘴里甜甜的,留好久,越咂摸越香。
五、触觉,身体接触到的感觉
1.写触感的温度变化。
从冷到热,或从热到冷,比如冬天摸暖气片。注意写出变化的过程。仿写建议:写从外面冻着手进屋摸热水杯的触感变化。文:手在外面冻得通红,摸啥都冰;进屋抓个热水杯,刚开始“烫”得赶紧缩手,慢慢适应了,温暖从手心传到胳膊,舒服得很。
2.写触感的压力感受。
不同的压力感觉,比如轻轻摸和使劲按。注意区分压力的大小。仿写建议:写抚摸小猫和按开关的不同压力触感。文:摸小猫的毛,轻轻一下,软乎乎的,不敢使劲;按电灯开关,得用点劲,“咔哒”一声,硬邦邦的。
3.写触感的面积差异。
接触面积大小的不同感觉,比如用手摸和用脚踩。注意写出面积带来的不同感受。仿写建议:写用手摸床单和用后背躺上去的不同触感。文:手摸床单,就指尖那么点地方,滑滑的;后背躺上去,一大片都贴着床单,凉凉的,更舒服。
4.写触感的情绪反馈。
触感让人舒服或难受,比如软沙发让人放松,硬板凳让人硌得慌。注意结合情绪写。仿写建议:写两种让你有不同情绪的触感。文:窝在软沙发里,浑身都放松了,不想动;坐硬板凳坐久了,屁股硌得疼,心里也烦躁。
5.写触感的环境关联。
同一东西在不同环境触感不同,比如夏天的石头烫,冬天的石头冰。注意结合环境写。仿写建议:写同一棵树的树皮在夏天和冬天的不同触感。文:夏天摸树皮,被太阳晒得热乎乎的,糙是糙,但不冰;冬天摸,冰溜溜的,糙得像扎手,赶紧缩回来。
6.写触感的动态过程。
比如从干到湿,从硬到软。注意写出动态变化的细节。仿写建议:写一块饼干从干硬到泡软的触感变化。文:饼干刚放嘴里,干巴巴的,硬邦邦的,一咬掉渣;泡在牛奶里一会儿,变软了,糊糊的,一抿就化。
7.写触感的对比鲜明。
两种相反的触感放一起,比如冰和火。注意突出对比的强烈。仿写建议:写冬天把手伸进冷水再靠近火炉的触感对比。文:手伸进冷水,冰得像针扎;赶紧缩回来凑近火炉,火苗舔着手背,热得有点烫,一冷一热,感觉手都不是自己的了。
8.写触感的记忆唤醒。
一种触感让人想起过去,比如摸到旧毛衣想起奶奶。注意触感和记忆的关联。仿写建议:写一种让你想起往事的触感。文:摸到这件旧毛衣,毛线有点扎人,但软软的,和奶奶给我织的那件一样,一下就想起奶奶坐在灯下给我织毛衣的样子。
9.写触感的材质特性。
不同材质触感不一样,棉的软,麻的糙,丝的滑。注意准确描述材质的触感。仿写建议:写三种不同材质衣服的触感。文:棉T恤贴在身上,软软的,吸汗;麻裤子有点糙,磨腿;丝绸围巾滑溜溜的,轻轻一碰就跑。
10.写触感的持续影响。
触感留下的长久感觉,比如被蚊子咬了痒痒半天。注意写出持续的时间和感受。仿写建议:写被针扎和被蚊子咬后的不同持续触感。文:针扎一下,疼就一下,过去了;蚊子咬一口,能痒半天,越挠越痒,总觉得那儿有东西。
六、五感综合运用的10种技巧,这才是让文章活起来的关键
1.主次搭配法:
根据场景,某一两种感官为主,其他为辅。比如写吃火锅,味觉、嗅觉为主,视觉、听觉、触觉为辅。注意别平均用力。仿写建议:写一顿年夜饭,以味觉嗅觉为主。文:年夜饭的桌上,红烧肉的香味直钻鼻子(嗅觉),夹一块放嘴里,咸甜适中,肉烂得很(味觉);旁边的春晚热热闹闹(听觉),一家人的脸在灯光下红红的(视觉),碰杯时杯子凉凉的(触觉),心里暖和得很。
2.呼应联动法:
一种感官带动另一种,比如看到红辣椒,联想到辣味(视觉带动味觉)。注意联动要自然。仿写建议:写看到柠檬,联动视觉和味觉。文:桌上放着个黄柠檬,皮光溜溜的,还有点坑(视觉),看着那黄黄的样儿,嘴里就冒酸水,好像已经尝到那股酸劲了(味觉)。
3.对比强化法:
用不同感官的对比突出特点,比如冷的视觉(冰)和热的触觉(火)对比。注意对比要鲜明。仿写建议:写冬天屋里屋外的五感对比。文:屋外白雪皑皑(视觉),北风呼呼叫(听觉),冷得刺骨(触觉);屋里暖气片烫手(触觉),妈妈炖的鸡汤香(嗅觉),喝一口热汤,鲜得很(味觉),两相对比,屋里太舒服了。
4.递进深入法:
从远到近,从外到内,五感依次展开。比如先看到花,再闻到香,再摸到花瓣。注意递进要有顺序。仿写建议:写观察一朵花的过程,用递进法。文:远远看见花坛里有朵月季,红得亮眼(视觉);走近了,闻到淡淡的香(嗅觉);再凑近些,听到蜜蜂“嗡嗡”采蜜(听觉);轻轻碰一下花瓣,软软的(触觉);心里想,要是能吃,会是啥味呢(味觉联想)。
5.场景聚焦法:
特定场景的五感组合,比如菜市场、雨天。注意场景的典型性。仿写建议:写雨天的街道,聚焦场景五感。文:雨天的街,伞五颜六色(视觉),脚下踩水“扑哧”响(听觉),空气里有股湿土味(嗅觉),雨点打在脸上凉凉的(触觉),路边小店飘出牛肉面的香味(味觉),真热闹。
6.情绪驱动法:
根据情绪选五感素材,比如悲伤时,多用冷色调、低沉声音、刺鼻气味。注意情绪和五感要匹配。仿写建议:写难过时的场景,用五感体现情绪。文:心里难受时,看啥都灰蒙蒙的(视觉),听啥声音都烦(听觉),闻着饭味也没胃口(嗅觉),喝口水都是凉的(味觉),坐在椅子上,硬邦邦的硌得慌(触觉)。
7.通感转化法:
把一种感官的感受转化为另一种,比如“甜甜的声音”(听觉转味觉)。注意转化要合理,别瞎转。仿写建议:写“冰冷的眼神”(视觉转触觉)之类的通感句。文:他瞪我那一眼,冷冷的,像冰锥子扎过来(视觉转触觉);她说话的声音软软的,像棉花糖(听觉转味觉/触觉),听着舒服。
8.留白想象法:
不写满所有感官,留一种让读者想象。比如写一道菜,不写味觉,让读者自己想。注意留白要恰当。仿写建议:写一道菜,留味觉让读者想象。文:盘子里的鱼,金黄油亮,撒着翠绿的葱花(视觉),刚端上来时“滋滋”响(听觉),一股香味直往鼻子里钻(嗅觉),用筷子夹一块,肉嫩嫩的(触觉),至于啥味,你自己想吧。
9.时间流动法:
同一事物,不同时间五感变化,比如一天中同一棵树的变化。注意时间线索要清晰。仿写建议:写一天中家门口的老槐树,用五感体现时间流动。文:早上的老槐树,叶子上挂着露珠(视觉),风吹过“沙沙”响(听觉),空气里有树叶的清味(嗅觉);中午太阳晒得叶子发蔫(视觉),摸上去热乎乎的(触觉);傍晚,树下凉快,有老人下棋,棋子“啪”地落(听觉),偶尔飘来晚饭香(嗅觉)。
10.主题服务法:
五感都为主题服务,比如写“母爱”,可以写妈妈做的饭的香味(嗅觉)、妈妈手的粗糙(触觉)等。注意别偏离主题。仿写建议:写“父爱”,用五感为主题服务。文:爸爸的手,糙得像树皮(触觉),但牵我的时候很有力;他做的红烧肉,酱油色浓浓的(视觉),咸香入味(味觉);他说话声音不高(听觉),但总在我需要时出现,像家里那盏不晃眼但暖暖的灯(视觉/触觉)。
七、注意事项,不管哪种方法都用得上
1.真实是底线:没经历过的别瞎写,比如没吃过榴莲,别乱写它的味,容易露馅。瞎编的东西读者一看就假,不接地气。
2.别堆太多:五感不是越多越好,堆太多反而乱。就像炒菜,调料放多了反而难吃,适中才好。
3.为内容服务:别为了用五感而用,得看内容需要。写议论文就少用,写记叙文、散文就多用,别硬塞。
4.大白话到底:别整那些“华丽辞藻”,啥“馥郁芬芳”“余音绕梁”,不如“香味浓得很”“声音好听,老在耳边响”来得实在,让人一看就懂。
5.多观察生活:五感都从生活来,平时多看看、听听、闻闻、尝尝、摸摸,脑子里才有素材。不然想写都没东西写,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。
6.别忽略“无”的状态:有时候没声音、没味道也是一种状态,比如“安静得能听到心跳”“空气里啥味都没有,特干净”。
7.五感要符合逻辑:比如写冰,不能说“摸上去热乎乎的”,除非有特殊情况,不然就不合逻辑了。
8.多用具体的东西:别写“好吃”,写“甜中带点酸,像小时候吃的糖葫芦”;别写“好听”,写“像泉水叮咚响”,具体的东西更有画面感。
9.结合个人体验:每个人的五感体验不一样,写自己真实感受到的,比如“我觉得这香菜味像肥皂”,不用管别人怎么想,真实就好。
八、例子,看看五感怎么揉在一起:
例子1:赶早集
天刚蒙蒙亮,集上就热闹起来。远处的摊位挂着马灯,黄乎乎的光(视觉);卖豆腐的喊“嫩豆腐嘞”,声音穿过人群(听觉);刚出锅的油条,油香混着面香,直往鼻子里钻(嗅觉);伸手摸了摸油条,热乎乎的,有点烫(触觉);咬一口,外酥里软,咸淡刚好(味觉),这早集,真有烟火气。
例子2:生病时
发烧了,看啥都模糊,灯也晃眼(视觉);妈妈说话的声音好像隔了层棉花,闷闷的(听觉);嘴里发苦,喝水都没味(味觉);盖着厚被子,还是觉得冷,浑身骨头疼(触觉);房间里静悄悄的,只有药味飘过来(嗅觉),真难受。
例子3:春天的公园
公园里的花都开了,粉的桃花、白的梨花,一片一片(视觉);蜜蜂“嗡嗡”地飞(听觉);风一吹,有花香,还有青草的味(嗅觉);脱了外套,春风吹在胳膊上,暖暖的,不冷(触觉);旁边有卖棉花糖的,看着就甜甜的(味觉联想),春天真好啊。
▼【写作技法精讲40炼】
(终身买断制,可以永久研习)
▼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七星配资平台-北京股票配资公司-网络股票配资平台-东莞股票配资平台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