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37 年 8 月 14 日,淞沪会战爆发第二天,18 架日军九六式陆上攻击机从台湾松山机场起飞,兵分两路,妄图突袭杭州笕桥机场与安徽广德机场。然而,中国空军第 4 航空大队紧急升空迎敌,在杭州上空展开激烈空战。最终,日军 3 架九六式被击落,2 架重伤,中国空军首战告捷,打破了 “日本航空队不可战胜” 的神话。九六式陆上攻击机自此进入国人视野,成为抗战时期日军空中侵略的 “急先锋”。
九六式陆上攻击机由日本三菱公司研制,1936 年正式列装日本海军。它是当时日本海军实现 “跨海作战” 战略的重要装备。该机型采用全金属双发结构,最大航程达 4000 公里,远超同时期中国战机 800 公里的航程,这使其能从日本本土或殖民地起飞,深入中国内陆执行轰炸任务。
巡航速度 350 公里 / 小时,高于中国当时主力的霍克 Ⅲ 战斗机的 270 公里 / 小时。载弹量 1.5 吨,可搭载 800 公斤航空炸弹,还能携带 3 挺 7.7 毫米旋回机枪用于自卫。不过,它自卫火力薄弱,机身无装甲防护,俯冲性能差,主要依赖水平轰炸。
在侵华战争初期,九六式陆上攻击机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灾难。淞沪会战期间,它从济州岛、台湾基地频繁起飞,对上海码头、苏州铁路枢纽等重要目标狂轰滥炸。由于中国空军初期战机数量不足,且多为短程战斗机,对其拦截成功率不足 20%。
1938 年武汉会战,它多次空袭汉阳兵工厂,致使兵工厂产能下降 40%。1937 - 1938 年间,日军凭借九六式对南京、南昌、武汉、成都、重庆等城市展开长期轰炸,造成中国军民死伤惨重,物资财产损失不计其数。
但随着抗战推进,中国军队逐渐找到了应对之策。1937 年 9 月,中国空军飞行员刘粹刚驾驶霍克 Ⅲ,利用九六式自卫火力盲区,从侧后方突袭,成功击落 1 架九六式。1939 年,苏制伊 - 15、伊 - 16 战斗机援华,中国空军拦截能力大幅提升。
同年 5 月,12 架九六式空袭重庆,遭遇 18 架伊 - 16 拦截,3 架被击落。与此同时,中国地面高射炮部队(主要为德制 88 毫米炮)也逐渐形成战斗力。1939 年兰州防空战中,高射炮部队击落 2 架九六式。国民政府还在重庆、成都等城市构建防空网,部署高射炮、探照灯和防空监视哨。针对九六式水平轰炸精度低(1000 米高度投弹偏差常达 50 米)的弱点,中国将兵工厂、仓库分散至山区,用伪装网覆盖重要目标,有效降低了轰炸效果。
1940 年后,随着更先进的一式陆上攻击机列装,九六式逐渐退居二线,部分转为执行夜间轰炸、海上巡逻等次要任务,拦截中国海上运输线。1941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,部分九六式被调往东南亚战场。
七星配资平台-北京股票配资公司-网络股票配资平台-东莞股票配资平台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